中西医一句话考点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时间--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和总结。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基础--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9.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0.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主要体现--①五脏一体观;②形神一体观。

1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12.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1.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4.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5.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的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17.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18.精--又称精气,—般泛指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19.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20.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1.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22.精气--是生成天地万物及人类的原始精微物质,亦是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和客观存在。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②精气的运动与变化③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4.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25.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6.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

27.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2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①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②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③是因比较的对象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29.昼夜阴阳属性--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0.四季阴阳属性--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自和与平衡。

2.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4.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5.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

6.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7.脏腑之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

8.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9.脉象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40.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41.阳偏盛--热者寒之。

42.阴偏盛--寒者热之。

4.阴偏衰--产生“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

44.阳偏衰--产生“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

45.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46.火--“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47.土--“土爱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8.金--“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49.水--“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50.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51.克我者--所不胜。

52.我克者--所胜。

5.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54.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55.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56.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57.五色对应五行--青(木)、赤(火)、黄(土)、白(金)、黑(水)。

58.五味对应五行--酸(木)、苦(火)、甘(土)、辛(金)、咸(水)。

59.五脏对应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60.五行相生--基本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61.五行相克--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62.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6.胆--既是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64.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应时而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

65.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66.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67.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胀、三焦。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8.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9.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70.心主血,指的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心有生血的作用。

71.肺的生理作用: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72.肺主一身之气,①宗气的生成;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7.肺主治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调理全身气机;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74.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指的是肺主肃降。

75.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

76.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食物、水液)、主统血。

77.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因为脾的统血作用。

78.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79.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泻、主藏血。

80.肝失疏泄的病机: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②肝气亢逆,疏泄太过。③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

81.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及筋目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⑤为经血之源⑥防止出血。

82.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8.肾主纳气可以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

84.肝肾的关系→“精血同源”。

85.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利小便以实大便。

86.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

87.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8.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89.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为三焦的通路。

90.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中。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

91.血液的生化之源是水谷精微、肾精。

92.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是脾、胃、心、肺、肾。

9.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9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体现的是气随津脱。

9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体现的是津血同源。

96.相表里的阴阳两经交与四肢末端。

97.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

98.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99.奇经八脉可以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痛在头后--太阳头痛;痛在巅顶--厥阴头痛。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10.影响体质的因素:①先天禀赋②年龄因素③性别差异④饮食因素⑤劳逸所伤⑥情志因素⑦地理因素⑧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痰湿体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寒邪最易导致疼痛。

.燥邪易伤损伤肺津,致干咳少痰。

.风邪善行数变,主要症状有行痹、游走性关节疼痛,风疹等。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它邪而伤人致病。

.湿邪:重浊、黏滞、趋下。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11.火邪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疠气的致病特点: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下,思则气结。

.痰饮的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易于蒙蔽心神;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的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影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刺痛、拒按、夜间痛甚;部位固定;出血色紫黯;肌肤甲错。

.疾病发生的基础:正气不足;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

.亡阴: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

.亡阳: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

.气机的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不包含气虚。

12.气血关系失调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包括: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肝阳化风常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筋惕肉、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见口眼?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因血随气升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证,或为厥证。

.热极生风常见临床表现:在高热不退基础上出现惊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等。

.阴血风动常见临床表现:筋挛肉、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如丝等阴气衰少表现。

.阴虚生风常见临床表现: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10.正治(逆治)包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1.反治(顺治)包含: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2.剧吐、频繁呕吐、二便不通等急症应采用急则治标的方法。

1.三因制宜包含: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2.邪盛失神的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假神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4.狂躁不安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

5.焦虑恐惧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患者。

6.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是淡漠痴呆表现。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7.猝然昏倒的表现有: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目镜上视,醒后如常等。

8.猝然昏倒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所致,属痫病。

9.善色表示预后良好;恶色表示预后不良。

10.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11.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12.黄色主虚证、湿证。

1.萎黄--脾胃气血、气血不足;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阳黄--湿热熏蒸;阴黄--寒湿郁阻;苍黄--肝郁脾虚。

14.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是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

1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16.黑色主肾虚、寒、水饮、瘀、痛。

17.面色暗淡属肾阳虚;面黑干焦属肾阴虚。

18.消瘦见形瘦皮皱,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痹等病。

19.肺气壅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肺有浮饮的临床表现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

20.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属痹病的临床表现。

21.片状脱发,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无自觉症状为血虚受风。

22.面肿的病因病机有:外感风邪、肺失宣降;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气凌心。

2.眼球突出见于肺胀、瘿病。

24.睡眠露睛常见于吐泻伤津或慢脾风的患儿。

25.口?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之中经络。

26.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口唇青黑--寒盛、痛极。

27.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多见于心脾积热。

28.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29.牙疳的表现:牙龈溃烂,流臭血水,属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0.乳蛾属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1.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2.气管偏移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病。

.小儿项软可见于佝偻病患儿。

4.四肢抽搐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5.肢体痿废常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

6.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为病重失神之象。

7.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

8.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

9.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热伤肺络。

40.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

41.吐物酸腐夹杂不化食物,多属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胃气上逆所致。

42.食指络脉色紫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故纹色变青紫。

4.食指络脉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

44.舌尖--上焦心肺;舌中--中焦脾胃;舌根--下焦肾;舌两侧--肝胆。

45.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46.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47.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8.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

49.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50.舌红而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51.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52.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

5.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54.滑苔多因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

55.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56.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为脾胃湿热。

57.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之象,是病邪消散。

58.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59.久病出现假苔,是胃气匮乏,不能上潮,病情危重。

60.“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61.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

62.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6.真苔--舌苔紧贴舌面,为有根苔;假苔--舌苔浮涂舌上,为无根苔。

64.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

65.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

66.独语指自言自语,喋喋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

67.错语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68.狂言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9.言謇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

70.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多因热邪犯肺,肺津被灼所致。

71.百日咳,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

72.实喘--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肺失宣肃,或水气凌心所致。

7.虚喘--是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或心阳气虚所致。

74.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75.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等,使颅内压力增高所致。

76.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

77.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

78.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样气味者,为消渴病。

79.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是食积化腐而下趋的表现。

80.带下腥而清稀者,多属寒湿。

8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82.壮热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8.日脯潮热特点:热势较高、日脯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

84.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85.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们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

86.瘀血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者,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87.寒热往来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88.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多见于阴虚证。

89.半身汗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90.胀痛--气滞;刺痛--瘀血;冷痛--寒证;灼痛--热证;重痛--湿邪困阻气机;酸痛--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或寒邪凝滞气机。

91.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92.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9.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94.颠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95.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

96.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97.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98.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99.真心痛见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

.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者为肝郁气滞。

.胁痛,患侧肋间饱满胀,咳睡引痛者为悬饮痛,是饮邪停留胸胁所致。

.胃脘痛实证--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

10.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肝阳上亢。

.心悸,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心血不足。

.心神不安,惊惕不宁,胆怯烦躁、失眠眩晕、呕恶为胆郁痰扰。

.心悸,气短,咳喘痰鸣,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肾虚水泛。

.心神不安,惊惕不宁,胆怯烦躁、失眠眩晕、呕恶为胆郁痰扰。

.心悸,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为心脉痹阻。

11.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者,多为胃阴亏虚。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者,为饮邪停胃。

.腹胀多因脾、胃肠、肝肾等病变,导致气机不畅所致。

.麻木可因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痰血阻络,肌肤、经脉失养所致。

.疲乏临床常见于虚劳、肝病、消渴、肾病、痿病等。

.身重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身痒多由风邪袭表、血虚风燥、湿热浸淫等所致。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者,多见于心肾不交。

.睡后易醒,不易再睡者,兼心悸、便溏,多见于心脾两虚。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12.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

.口淡--脾胃虚弱;口甜--脾胃湿热/脾虚之证;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

.远血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其来较远,为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近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为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等。

10.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常见于湿热痢疾。

11.排便不爽多因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12.癃闭:实--湿热蕴结、瘀血、结石、败精阻滞、阴部手术;虚--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1.小便短赤量少,多属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所致。

14.尿道涩痛可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导致。

15.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使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16.月经过多: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胞络,络伤血溢等所致。

17.月经过少:实--寒凝瘀阻,痰湿阻滞;虚--精血亏少、血海失充。

18.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19.崩漏形成多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白带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黄带多属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正常脉搏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14.脉有胃气的特点是从容、和缓、流利的感觉。

.浮脉--轻取即得--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虚证、湿困。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阳气虚衰,气血俱衰。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邪热积聚。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证,脾虚,正常人。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湿内停。

.结脉--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热证,里虚证。

15.疾脉--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代脉--迟而中止,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象。

.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象。

.凡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者,多为实满。

.若腹部虽膨满,但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者,多为虚满。

.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16.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表证--恶寒发热;里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寒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虚证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实证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戴阳证。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湿证。

17.燥淫证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内燥证多为机体津液匮乏所致。不属于六淫致病。

.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火热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

.风水相搏证表现突起面睑肢体浮肿。

.恐证临床表现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暴病则二便失禁,身体不支;久病则骨瘦痿厥,遗精遗尿。

.悲证是指由于悲伤过度,导致神气涣散,以善悲喜哭、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喜证临床表现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忧思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忧证临床表现情绪抑郁,闷闷不乐,善叹息,胸闷脘痞,干咳少痰,甚则咯血或痰中带血,面白无华,消瘦,神疲乏力。

18.气虚证的临床意义是机体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气陷证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气脱证以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

.气不固证以自汗,或大便、小便、血液、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滞证以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血寒证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愈期,经色紫暗夹块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

.气不摄血证辨证要点:临床以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皮下青紫色斑块等各种慢性出血,并见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慌心悸,食少,舌淡白,脉弱等为辨证依据。

.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临床以面色淡白无华或面色紫暗,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局部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辨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证要点:月经不调、胁下痞块,舌紫脉弦涩。

19.气随血脱临床以大量出血的同时,出现面色苍白,气少息微,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或散大无根等为辨证依据。

.痰饮--饮留胃肠,胃失和降;悬饮--饮停胸胁,阻碍气机;支饮--饮停心包,阻遏心阳;溢饮--饮泻流行,溢于四肢。

.阳水--发病急、病程短--眼睑、颜面先肿。

.阴水--发病缓、病程长--足胫、下肢先肿。

.心气虚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心阳虚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是心的功能损伤由轻到重的三个阶段。

.心阴虚证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瘀阻心脉证以刺痛为特点;痰阻心脉证以闷痛为特点;寒凝心脉证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为特点;气滞心脉证以胀痛为特点。

20.心火下移小肠可见小便赤、涩、灼、痛。

.痰火扰神以神志狂躁、神昏瞻语与痰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

.顺传是指病变多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反映了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第三章中药学

1.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2.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4.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5.苦:有泄、燥、坚阴的作用。

6.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7.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8.涩: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9.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10.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11.相畏、想杀可以减毒;相须、相使可以增效。

12.相恶会使药物疗效降低;相反是使毒副作用增强,在临床用药中应避免。

1.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

14.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5.妊娠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敦、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16.妊娠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

17.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l0~20分钟即可。

18.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19.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20.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

21.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2.桂枝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24.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25.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26.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利中,利水消肿。

27.香薷暑湿感冒;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28.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29.荆芥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0.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荆芥穗长于祛风。

1.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2.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4.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5.细辛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鼻鼽;肺寒痰饮咳喘。

6.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风寒感冒,颠顶头痛;风寒湿痹。

7.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

8.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9.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40.薄荷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41.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42.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蝉蜕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

4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45.桑叶可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

46.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4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48.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49.柴胡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证;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50.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51.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52.葛根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5.淡豆鼓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54.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55.石膏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癌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56.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57.知母气分实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58.知母煎服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润燥宜盐水炙用。

59.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60.芦根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61.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62.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焦桅子:凉血止血。

64.栀子热病心烦;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65.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66.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67.决明子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68.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69.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70.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71.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黄连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72.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7.龙胆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74.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75.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76.苦参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7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78.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79.金银花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80.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81.连翘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故有“疮家圣药”之称。

82.穿心莲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凉血,消肿。

8.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84.大青叶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8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8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87.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佳,青熏清肝定惊功著。

88.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89.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90.蒲公英痈肿疗毒,乳痈内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91.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92.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9.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94.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95.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96.山豆根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97.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98.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99.白头翁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10.熊胆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生地黄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褐,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11.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牡丹皮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赤芍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经闭痛经,癥瘕腹痛,铁打损伤。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青蒿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

.青蒿、鳖甲配伍,养阴与透热并进。

.青蒿配黄芩,增强清热燥湿截疟之力。适用于温疟或湿热郁遏少阳。

12.白薇清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地骨皮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出血证。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除湿退黄。

.大黄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热毒疮疡,肠痈,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10.芒硝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11.大黄与芒硝相须为用治疗肠燥便秘,并可治痈疮肿毒。

12.番泻叶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1.芦荟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14.火麻仁润肠通便。

15.郁李仁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16.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17.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18.甘遂水肿,膨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疮痈肿毒。

19.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外用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牵牛子水肿,膨胀;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14.巴豆霜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独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少阴头痛。

.独活配羌活祛风解表除湿之力尤宏,主治风痹为患,周身窜痛,项背挛急疼痛,以及外感风寒所致发热恶寒、项背拘急、疼痛、头痛、关节疼痛、历节风等病症。

.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木瓜风湿痹证;脚气水肿;吐泻转筋。

.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

15.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秦艽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豨签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16.广霍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广霍香湿滞中焦;呕吐;暑湿或湿温初。

.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苍术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夹湿表证。

.苍术、厚朴、陈皮相配,增强健脾燥湿、下气除满的作用,用于治疗湿滞中焦、脘腹胀满等症。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厚朴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梅核气。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砂仁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脾胃虚寒吐泻;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17.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薏苡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猪苓利水渗湿。

.猪苓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泽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遗精。

.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18.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车前子淋证,水肿;泄泻;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痰热咳嗽。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滑石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湿温;湿疮,湿疹,痱子。

.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海金沙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19.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木通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茵陈、大黄、栀子配用,利湿泄热,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适用于湿热黄疸。

.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可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20.干姜脾胃寒证,腹痛,呕吐,泄泻;亡阳证;寒饮喘咳。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肉桂肾阳虚证;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痹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虚阳上浮。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小茴香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少腹冷痛,痛经;中焦虚寒气滞证。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高良姜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21.陈皮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喘;胸痹。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枳实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胸痹,结胸;气滞胸胁疼痛。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木香脾胃气滞证;泻痢里急后重;腹痛胁痛,黄疸。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乌药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尿频遗尿。

22.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香附肝郁气滞痛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气滞腹痛。

.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薤白治疗胸痹心痛,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配伍。

.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

20.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21.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22.山楂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血瘀证;高脂血症。

2.神曲消食和胃。

24.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25.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26.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27.莱菔子食积气滞证;喘咳痰多,胸闷食少。

28.莱菔子、紫苏子、芥子合用,既温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又消食除胀通便。适用于痰壅气逆食滞证、寒痰喘咳、食积便秘。

29.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通淋化石。

.鸡内金饮食积滞,小儿疳积;肾虚遗精、遗尿;砂石淋证,胆结石。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24.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槟榔生用力佳,炒用力缓;焦槟榔有消积导滞作用,用治食滞不消,泻痢后重。

.雷丸杀虫消积。

.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地榆血热出血;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凉学止血,清肝泻火。

.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25.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出血;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三七配白及两药配伍,一散一收,祛痕生新,止血作用增强,可用于各种出血,尤多用于咳血、吐血等肺胃出血证。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蒲黄止血,化瘀,通淋。

.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补虚。

.棕榈炭收敛止血。出血证。

26.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外用祛湿止痒。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血瘀气滞痛证(血中之气药);头痛,风湿痹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郁金气滞血瘀痛证;热病神昏,癫痫癫狂;血热出血证;肝胆湿热证。

.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活肌定痛,消肿生肌。

27.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活血祛痰,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丹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疮痈肿毒。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红花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瘀滞斑疹色暗。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桃仁瘀血阻滞诸证;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牛膝逐痰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28.牛膝、苍术、黄柏相合,善走下焦,燥湿清热力强,用治下焦湿热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及湿疹、湿疮等。

.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泽兰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土鳖虫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

.苏木活血祛痰,消肿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骨碎补活血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血竭活血定痛,化痰止血,生肌敛疮。

29.莪术、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通经,逐痰消癥。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半夏湿痰,寒痰证;呕吐;心下痞,胸痹,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

.天南星顽痰咳嗽,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痛,痰核瘰疬;蛇虫咬伤。

00.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01.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02.白前降气,消痰,止咳。

0.川贝母润肺止咳,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04.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05.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06.瓜蒌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痈,肠痈,乳痈;肠燥便秘。

07.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08.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09.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10.前胡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11.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12.桔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1.海藻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14.昆布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15.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16.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7.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8.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19.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20.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21.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22.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2.葶苈子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24.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25.朱砂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26.朱砂心悸易惊,失眠多梦;惊风,狂乱,癫痫;疮疡肿毒,喉痹,口疮。

27.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28.磁石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癫痫;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物昏花;肾虚气喘。

29.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0.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1.酸枣仁养心益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2.酸枣仁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4.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5.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6.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7.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8.石决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9.珍珠母平肝潜阳,明目退翳,安神定惊。

40.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41.牡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痰核,瘰疬,癥瘕积聚;滑脱诸证。

42.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4.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44.罗布麻叶平肝安神,清热,利水。

45.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46.牛黄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47.牛黄惊风、癫痫;热病神昏,口噤,痰鸣;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48.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

49.钩藤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50.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51.天麻、钩藤相须配伍,增强平肝定惊、清热息风之效。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52.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5.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54.蜈蚣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55.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56.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57.麝香闭证神昏;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痈肿瘰疬,咽喉肿痛。

58.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59.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60.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61.石菖蒲痰迷心窍,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62.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6.人参元气欲脱,脉微欲绝;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

64.人参、麦冬、五味子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适用于气阴两虚或气虚亡阴证。

65.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66.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67.党参脾肺气虚证,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68.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69.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70.黄芪脾虚气陷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不敛。

71.黄芪、茯苓配用,使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

72.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7.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是白术。

74.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75.白扁豆健脾化湿,利中消暑,解毒。

76.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77.甘草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78.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79.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

80.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81.鹿茸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冲任虚寒,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82.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8.淫羊藿、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84.仙茅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85.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86.杜仲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肝肾亏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87.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88.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89.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90.益智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91.菟丝子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92.沙苑子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9.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94.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95.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96.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97.当归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血虚肠燥便秘。

98.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99.熟地黄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精血不足证。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白芍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自汗,盗汗;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40.阿胶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瘈疭;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何首乌制用: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用: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龙眼肉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失眠健忘,血虚萎黄。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麦冬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心烦失眠。

.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41.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楮实子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麻黄根固表止汗。

42.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湿。

.五昧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五昧子久咳虚喘;自汗,盗汗;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固精止遗,收湿敛疮。

.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

.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40.赤石脂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4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42.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4.金樱子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44.海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45.莲子补脾止泻,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46.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47.芡实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48.椿皮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49.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雄黄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忌火煅,烧煅后有剧毒。

.硫黄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44.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升药拔毒,去腐。

.升药痈疽恶疮,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砒石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截疟。

.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第四章方剂学

1.治法主要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臣药的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4.佐药分为: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5.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6.汤剂的缺点:服用量大、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宜大规模生产、不利于患者携带。

7.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患者服用与携带。

8.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9.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10.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1.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1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1.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1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15.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16.大青龙汤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17.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18.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19.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20.止嗽散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21.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22.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2.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4.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5.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2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2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28.柴葛解肌汤功用:解肌清热。

29.柴葛解肌汤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0.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1.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隔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参苏饮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4.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

5.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6.大陷胸汤功用:泻热逐水。

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8.温脾汤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9.温脾汤主治:阳虚冷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0.麻子仁丸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41.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数。

42.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4.济川煎主治:肾虚便秘。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44.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45.十枣汤主治:(1)悬饮。(2)水肿。

46.黄龙汤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47.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下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48.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

49.小柴胡汤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50.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51.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隔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5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5.四逆散主治:(1)阳郁顺逆证。(2)肝脾不和证。

54.道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55.道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56.痛泻要方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57.痛泻要方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58.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59.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60.白虎汤功用:清热生津。

61.白虎汤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62.竹叶石膏汤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6.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赢少气,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6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65.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66.犀角地黄汤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67.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起刺,脉数;或喜忘如狂,或漱水不欲咽,或大便色黑易解。

68.黄连解毒汤功用:泻火解毒。

69.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痢,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疗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70.凉膈散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71.凉膈散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血,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72.普济消毒饮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7.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红,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74.导赤散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75.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7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77.龙胆泻肝汤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78.左金丸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79.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嗜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80.泻白散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81.泻白散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82.清胃散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

8.玉女煎功用: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

84.芍药汤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85.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86.白头翁汤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87.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88.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

89.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90.当归六黄汤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91.香薷散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

92.六一散组成:滑石:甘草=6:1。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9.清暑益气汤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94.理中丸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95.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所致的胸痹,或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或中阳虚损,土不容木之小儿慢惊或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

96.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97.大建中汤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98.吴茱萸汤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99.吴茱萸汤主治:1.胃寒呕吐证。2.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四逆汤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暖肝煎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10.葛根黄芩黄连汤功用:解表清里。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大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防风通圣散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四君子汤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主治:(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主治: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生脉散(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11.玉屏风散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四物汤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当归补血汤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证。

.归脾汤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归脾汤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八珍汤功用: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

.炙甘草汤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炙甘草汤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2)虚劳肺痿。

11.六味地黄丸功用:填精滋阴补肾。主治:肾阴精不足证。

12.六味地黄丸全方配伍特点:“三补”与“三泻”相伍,以补为主;肾、肝、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

1.左归丸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

14.大补阴丸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15.一贯煎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16.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主治:肾阳气不足证。

17.右归丸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18.地黄饮子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暗痱证。

19.牡蛎散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主治:自汗、盗汗证。

.九仙散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主治: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真人养脏汤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四神丸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14.桑螵蛸散功用:调补心肾,固精止遗。主治:心肾两虚之尿频或遗尿、遗精证。

.固冲汤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固经丸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

.易黄汤功用: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主治:脾肾虚弱,湿热带下。

.朱砂安神丸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天王补心丹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

.安宫牛黄丸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紫雪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至宝丹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

15.苏合香丸功用:温通开窍,行气止痛。主治:寒闭证。

.越鞠丸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

.柴胡疏肝散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瘀。主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

.半夏厚朴汤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

.厚朴温中汤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天台乌药散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气滞寒凝证。

.苏子降气汤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

.定喘汤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旋覆代赭汤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16.桃核承气汤功用: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

.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复元活血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温经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生化汤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失笑散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疼痛证。

.桂枝茯苓丸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瘀阻胞宫证。

.十灰散功用: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咳血方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17.小蓟饮子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槐花散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

.黄土汤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消风散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主治:风疹,湿疹。

.牵正散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大秦艽汤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小活络丹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羚角钩藤汤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热生风证。

.镇肝熄风汤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

18.天麻钩藤饮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大定风珠功用:滋阴息风。主治:阴虚风动证。

.杏苏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证。

.清燥救肺汤功用:清肺润燥,益气养阴。主治:温燥伤肺证。

.桑杏汤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麦门冬汤功用:滋养肺胃,降逆下气。主治:(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

.玉液汤功用:益气养阴,固肾止渴。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证。

.增液汤功用: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证。

.百合固金汤功用:滋润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平胃散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19.藿香正气散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茵陈蒿汤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阳黄证。

.三仁汤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全方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八正散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热淋。

.甘露消毒丹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

.连朴饮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霍乱。

.当归拈痛汤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二妙散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

.五苓散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1.蓄水证;2.痰饮;.水湿内停证。

20.猪苓汤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防已黄芪汤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之风水或风湿证。

.苓桂术甘汤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真武汤功用:温阳利水。主治:1.阳虚水泛证。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实脾散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完带汤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萆薢分清饮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羌活胜湿汤功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犯表之痹证。

.独活寄生汤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二陈汤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

21.温胆汤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清气化痰丸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咳嗽。

.小陷胸汤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

.贝母瓜蒌散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主治:燥痰咳嗽。

.苓甘五味姜辛汤功用: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咳嗽。

.三子养亲汤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

.保合丸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主治:食积证。

.枳实导滞丸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主治:湿热食积证。

.健脾丸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主治:脾虚食积证。

22.乌梅丸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仙方活命饮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痈疡肿毒初起。

.苇茎汤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阳和汤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

第五章中医经典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养生的原则:①顺应外界四时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治未病:病先防、已病防变。

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6.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7.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8.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9.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0.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11.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12.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1.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1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15.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17.肝痹--夜卧惊惕不安,多饮小便频,腹部胀满如妊娠状。

18.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19.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20.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21.服桂枝汤的调护方法:药后啜粥、温覆微汗、中病即止、不效继进、服药禁忌生冷和一切不易消化的、有刺激性及油腻的食物。

2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小青龙汤证以咳而微喘,咳吐白色清稀痰涎为特征。

24.五苓散证,水蓄下焦,以小便不利,少腹满为主症,治以通阳化气利水。

25.猪苓汤证,水气内停是因阴液亏虚,阴虚化热,阴虚水热互结。

26.柴胡四症: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7.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2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29.生姜泻心汤证的审证要点: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0.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胃家实是阳明病胃肠燥热亢盛,正气抗邪有力的病理概括。

.茵陈蒿汤证的辨证要点: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大便不畅或秘结,头汗出,至颈而止,。

小便不利。

4.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证和厥阴热厥。

5.阳明热证的治疗禁忌:禁发汗、禁温针、禁攻下、禁利小便。

6.调胃承气汤适应症:太阳变证和阳明腑实证。

7.小承气汤适应症:阳明腑实证和厥阴热利。

8.大承气汤适应症:阳明腑实证和少阴水竭土燥证。

9.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40.太阴病的病机是脾阳亏虚、寒湿内盛。

4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42.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4.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

4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45.真武汤症候: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下利,小便不利。

46.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4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48.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49.血厥特点: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50.白头翁汤证的病机为厥阴肝热下迫大肠。

51.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2.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5.防己黄芪汤辨证要点:身重、脉浮、汗出、恶风。

54.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5.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6.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57.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58.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59.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

60.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6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62.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6.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64.水气病的两大治疗方法:开鬼门,洁净府。

65.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66.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67.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68.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69.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70.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1],口渴不引饮。

71.湿热证,数日后脘[1]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72.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7.邪入心包,舌蹇[1]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74.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75.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的总称。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

.急性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感染治疗常用头孢氨苄;罗红霉素;阿莫西林。

5.治疗急性上呼吸道风热犯表证,选方为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6.病毒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微生物。

7.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表现是正常或有肺纹理增强。

8.急性支气管炎对症治疗包括:解热镇痛,祛痰,镇咳,平喘。

9.慢性支气管炎痰液的特征是白色黏液性。

10.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11.感染因素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12.慢性支气管炎咳痰多数为白色黏液痰和浆液性泡沫痰,清晨及夜间较多,

1.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喘息。

14.阻塞性肺气肿是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

15.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和慢性迁延期的西医治疗原则:控制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

16.慢性支气管炎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

17.感染因素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8.COPD的疾病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

19.气短、喘息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20.COPD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胸骨下角增宽,称桶状胸。

21.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β2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沙丁胺醇气雾剂。

22.COPD发生低氧血症者吸入氧浓度为28%~0%,避免吸入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2.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剂是小青龙汤。

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的中医治法是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25.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可呈端坐呼吸。

26.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三凹征”,肺部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27.激素是控制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吸入为首选途径。

28.泼尼松龙用于中度哮喘发作、慢性持续性吸入大剂量激素联合治疗无效的患者。

29.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给药:缓解轻中度首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

0.茶碱类口服给药,用于轻至中度哮喘发作和维持治疗。尤适用于夜间哮喘症状的控制。

1.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证,选方为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2.克雷白杆菌肺炎痰液的颜色是砖红色胶冻状痰。

.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

4.肺炎链球菌肺炎的X线表现是肺纹理増粗,大片炎症浸润阴影,肋膈角可见少量胸腔积液。

5.葡萄球菌肺炎的典型症状: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脓痰、痰带血丝或呈粉红色乳状,常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

6.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

7.肺癌早期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痰、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

8.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鳞状细胞上皮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多见。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40.右锁骨上淋巴结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41.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肺癌的最基本方法。

42.周围型肺癌早期有局限性小斑片状阴影,肿块周边有毛刺、切迹和分叶,可见偏心性癌性空洞。

4.中央型肺癌多为一侧肺门类圆形阴影,边缘毛糙,可有分叶或切迹。可有“S”形X线征象。

44.小细胞肺癌对化疗非常敏感。

45.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缺氧。

4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为多见。

4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以右心衰竭为主

48.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死亡的首要原因肺性脑病。

4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的治疗关键是控制呼吸道感染,缓解支气管痉挛,清除痰液,畅通呼吸道。

50.治疗慢性肺炎性心脏病急性期痰浊壅肺证首选苏子降气汤。

51.呼吸困难是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最早出现的症状。

52.Ⅰ型呼吸衰竭的血气特点为PaO2<60mmHg,PaCO2≤40mmHg。

5.机械辅助通气是治疗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加重期最有效的方法

54.治疗呼吸衰竭脾肾阳虚证首选的方药为真武汤合五苓散。

55.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

56.心力衰竭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

57.急性右心衰常见病因为右心室梗死和急性大块肺栓塞。

58.急性左心衰竭的体位:静息时明显呼吸困难者应端坐位,双腿下垂。

59.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60.急性左心衰竭出现肺水肿心尖部常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

61.急性左心衰是急危重症,应积极迅速抢救,主要治疗急性肺水肿。

62.血管扩张药物用于急性心衰早期阶段,首选硝普钠。

6.慢性右心衰竭以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64.静脉淤血体征:颈静脉怒张和/或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黄疸、肝大伴压痛;周围性紫绀;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肿;胸水和/或腹水。

65.血浆脑钠肽(BNP):有助于CHF诊断和预后判断。

66.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治疗首选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6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心率次/分以上,感心悸、胸闷、头晕、乏力、胸痛或紧压感。

68.房性早搏:①提早出现p'波,与窦性P波不同。②p'-R>0.12s。③QRS形态正常。④代偿间歇不完全。

69.室性早搏:①提早出现宽大畸形QRS,时间≥0.12秒,前无窦性P波。②T波宽大,与主波方向相反。③代偿间歇完全。

70.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应首选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

71.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为炙甘草汤。

72.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常分为4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7.原发性高血压主要病理环节为风、火、痰、瘀、虚。

74.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次测量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75.噻嗪类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76.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证选用的方药为杞菊地黄丸。

77.心绞痛胸痛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78.心绞痛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79.变异型心绞痛首选钙通道阻滞剂。

80.心绞痛阴寒凝滞证,治法:辛温通阳,散寒止痛。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81.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

82.疼痛AMI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

8.前间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导联为V1~V。

84.肌钙蛋白Ⅰ(cTnI)或T(cTnT)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

85.急性心肌梗死寒凝新脉证,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86.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病因为风湿热。

87.二尖瓣狭窄症状: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声音嘶哑、右心力衰竭、血栓栓塞。

88.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出现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89.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为典型主动脉瓣狭窄常见的“三联征”。

9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触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呈抬举性,有水冲脉。

91.病毒性心肌炎热毒侵心证,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安神。方药:银翘散。

92.急性胃炎病机:胃失和降,胃络受损。

9.急性胃炎寒邪客胃证,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

94.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药:四君子汤。

95.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病因。

96.DU空腹痛和/或午夜痛,腹痛多于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GU患者也可发生规律性疼痛,但多为餐后痛,偶有夜间痛。

97.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98.龛影是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有确诊价值。

99.消化性溃疡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

.胃癌的发生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

.胃癌痰气交阻证,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方药:启膈散。

.胃癌瘀毒内阻证,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方药:膈下逐瘀汤。

10.肝硬化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

.肝硬化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补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肝性脑病是原发性肝癌最严重的并发症。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特异性标记物和主要诊断指标。

.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11.上消化道出血病位在胃,与大肠、肝、脾关系密切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出现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呕血量估计为~00mL。

.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效果好)。

.上消化道出血胃中积热证,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慢性肾炎但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1g/d,血压控制在/75mmHg以下。

.肾病综合征临床常见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首选泼尼松。

.肾病综合征脾虚湿困证,方药:温运脾阳,利水消肿。方药:实脾饮。

12.尿路感染中医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急性肾盂肾炎育龄期妇女多见。

.急性肾盂肾炎体检时在肋腰点有压痛,肾区叩击痛。

.尿路感染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治法:健脾补肾。方药:无比山药丸。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是肾元虚衰,湿浊内蕴。

.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男性Hb<g/L,女性Hb<g/L,孕妇Hb<g/L。

.缺铁性贫血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

10.口服铁剂是治疗IDA的首选。铁剂治疗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

11.缺铁性贫血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

12.再障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1.再障病变部位在骨髓,发病脏腑为心、肝、脾、肾,肾为根本。

14.再障多呈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型贫血。

1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L为白细胞减少症。

16.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外感温热证,首选的方剂是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

17.急性白血病贫血是首发表现,呈进行性发展,多为正常细胞性贫血。

18.急性白血病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

19.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化疗首选羟基脲(HU)。

.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热毒壅盛证,应首选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

.慢粒常以脾脏肿大为最显著体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在脾脏。

14.颅内出血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致死的主要原因。

.脾切除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型常见于儿童。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严重贫血和出血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气郁化火,耗气伤阴。

.甲亢甲状腺肿呈弥漫性肿大,双侧对称,质地不等,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震颤伴血管杂音。

.血清TSH测定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有价值的指标。

.治疗甲状腺危象的首选药是丙基硫氧嘧啶。

.外科手术是治疗甲亢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方式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治疗甲亢阴虚火旺证首选的方药为天王补心丹。

15.成年型甲减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代谢、脏器功能受损。

.血清TSH增高、FT4降低是诊断原发性甲减的必备指标。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机是痰、热、气、瘀壅结。

.亚急性甲状腺炎最常感染的病毒是柯萨奇病毒。

.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症状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为主要表现。

.血清中TPOAb及TgAb常明显增高,是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最有意义的指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是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是ACE抑制剂或ARB。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16.治疗高TC血症首选他汀类。

.导致血脂异常发病的关键因素是LDL-C升高。

.中度失水是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4%~6%。

.重度失水的补液量为mL以上。

.诊断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依据是呼吸深长,血浆HCO﹣下降。

.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

.滑囊液检查为痛风诊断的“金标准”。

.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是秋水仙碱。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

.关节肿胀是RA活动期的主要临床体征。

17.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首选的方药为四妙丸。

.抗双链DNA抗体对确诊SLE和判断狼疮的活动性参考价值大。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

.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为地西泮。

.颈内动脉系统TIA特征性改变是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Horner征。

.TIA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息风,育阴潜阳。方药:镇肝息风汤。

.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出血。

.以“三偏征”为特征的动脉闭塞的是主干闭塞。

.引起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

.查体出现“三偏”征,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内囊。

18.CT检查为临床上脑出血疑诊病例的首选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帕金森病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帕金森病最多见的初发症状是震颤。

.帕金森病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左旋多巴。

.防止急性CO中毒后脑水肿首选甘露醇。

.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50%,属于重度中毒。

.治疗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毒蕈碱样症状的药物是阿托品。

.气阴耗伤型休克常用治疗方药为生脉散。

.热射病典型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

19.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治疗腹痛湿热壅滞证应首选的方剂为大承气汤。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形成鼓胀的基本条件。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1.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称为根盘。

2.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即疮疡。

.关于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称为痰。

4.饮食不洁同时感受外邪易发生痈。

5.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是指肿疡。

6.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是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

7.火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焮红灼热,肿处皮薄光亮,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8.致病特点为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的是风。

9.在外科辨痛时,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的疼痛原因应为寒。

10.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的属湿胜。11.痰痛:疼痛轻微,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等。

12.腐蚀力较大的腐蚀药,一般含有的成分是砒。

1.外疡初起,肿势散漫不聚,为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治疗应首选箍围药。

14.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是消法。

15.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属肝善。

16.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属肾善。

17.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微生物。

18.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熏蒸法适用于各种导管、仪器及器械的消毒。

19.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且效果最可靠的方法。

20.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常用于已消毒过的持物钳的浸泡。

21.手术区铺无菌巾至少应在手术床缘下0cm。

22.非吸入性麻醉主要采用静脉麻醉。

2.麻醉前给巴比妥类药,有减轻局麻药中毒的功效。

24.局麻药内加肾上腺素的主要目的是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25.蛛网膜下腔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头痛。

26.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症:①下腹部及盆腔手术。②下肢手术。③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27.麻醉并发血压下降给予的基础处理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8.使咽喉支气管敏感性增加,易引起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的药物是琥珀酰胆碱。

29.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

0.中度缺水时,失水量占体重的4%~6%。

1.低渗性缺水是指血清钠<15mmol/L。

2.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

.高渗性缺水补液量:补液量(mL)=[血钠测定值(mmol/L)-]×体重(kg)×4(女性为,儿童为5)。

4.尿量<40mL/h,或24小时尿量少于mL,暂不补钾。

5.呼吸深快,呼出气带酮味的酸碱平衡失调是代谢性酸中毒。

6.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大量湿啰音的是循环超负荷。

7.针对输血后的发热反应,应采取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停止输血。

8.输血后,出现剧烈腰背疼痛的是溶血反应。

9.外科输血的适应症中,急性出血的失血量为~0ml。

40.成分输血的优点是经济、提高疗效、使用合理、减少不良反应。

41.用来治疗休克的血管扩张剂是a受体阻滞剂。

42.低血容量性休克阴厥型的治法是益气固脱,养血育阴。

4.休克时头和躯干应抬高20°~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

44.休克时下肢应抬高15°~20°度增加回心血量。

45.对于糖尿病病人,其大手术前血糖应维持在5.6~11.2mmol/L。

46.胃肠道手术病人,做肠道准备的时间是在术前天。

47.对于高血压病人,其术前血压维持在/mmHg以下。

48.双人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5:1。

49.心肺复苏后维护循环功能的方法是纠正低血压。

50.在MODS进展中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是肺。

51.在MODS进展过程中最早受到影响的重要器官是肾。

52.持续痛,影响休息的疼痛属于Ⅱ度(中度疼痛)。

5.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的疼痛属于Ⅲ度(重度疼痛)。

54.纤维胆道镜的并发症:出血、胰腺炎、胆管炎、感染。

55.痈的局部治疗切开时行“十”字或双“十”字切口才能使引流通畅彻底。

56.丹毒的临床表现是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为隆起。

57.浅部淋巴管受累常在伤口或感染灶肢体近侧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硬且明显压痛。

58.管状淋巴管炎常发生的部位是下肢。

59.治疗脓肿火毒结聚证,首选的方剂应为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60.发生于口底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最严重的后果是呼吸困难、窒息。

61.深部脓肿的临床表现是局部水肿,压痛明显,穿刺有脓。

62.锁喉痈临床治疗宜用普济消毒饮。

6.小指腱鞘炎可蔓延到尺侧滑液囊,拇指腱鞘炎可蔓延到桡侧滑液囊而引起滑囊炎。

64.治疗气性坏疽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65.颅脑损伤恢复期的治法:益气补肾,养血健脑。

66.脱水疗法是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措施。

67.颅内血肿的瞳孔改变多发生在患侧。

68.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的颅内血肿位于额区。

69.气胸作胸腔穿刺排气,其穿刺部位是锁骨中线第2肋间。

70.治疗血胸血瘀气滞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

71.肝破裂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和腹膜刺激征,常引起出血性休克,右肩部放射性疼痛。

72.耻骨上区有压痛,直肠指诊触到直肠前壁有饱满感,提示腹膜外膀胱破裂。

7.尿道骑跨伤多引起前尿道损伤。

74.治疗烧伤火毒伤津证,首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75.烧伤的局部表现:疼痛,红斑,水疱,渗出,焦痂。

76.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头颈部。色紫红或暗红,柔软如海绵,大小不等,边界清楚,指压柔软,有波动感。

77.诊断神经纤维瘤的重要依据是皮肤出现与神经瘤分布无关的咖啡斑。

78.皮脂腺囊肿的直径多为1~cm。79.瘤体外观及手感呈蚯蚓状蜿蜒迂曲的是蔓状血管瘤。

80.柔软的分叶状肿瘤是脂肪瘤。

81.与皮肤粘连的是皮脂腺囊肿。

82.单纯性甲状腺肿病程早期,甲状腺呈对称、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吞咽上下移动。

8.甲状腺肿属肝郁肾虚的应使用四海舒郁丸。

84.治疗甲状腺腺瘤,应首选海藻玉壶汤。

85.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是未分化癌。

86.可引起异位激素综合征的疾病是肺癌。

87.肺癌纵隔受累侵犯下颈交感神经链的体征是Horners综合征。

88.血痰:是肺癌的首发症状之一,癌细胞检出率高。

89.对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肺叶切除。

90.食管癌的早期症状是食物吞咽缓慢并有滞留感。

91.急性乳腺发病原因主要有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两个方面。

92.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后,应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切开排脓。

9.急性乳腺炎切开排脓为有利于引流通畅,可在探查脓腔时找到脓腔的最低部位,另作切口行对口引流。

94.乳腺癌早期的常见局部体征是凹陷性酒窝征。

95.我国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胃大部切除术。

96.胃癌的最好发部位为胃窦。

97.对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很大、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是AFP。

98.肝癌诊断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超声检查。

99.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柏油样黑便、腹水及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寒湿困脾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实脾饮。

.门脉高压症内镜检查的最佳时间是在出血24小时内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胃底黏膜紊乱,呈蚯蚓状或蚕食样。

10.急性阑尾炎主要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

.急性阑尾炎热毒证者宜用大黄牡丹皮汤合透脓散。

.肠管的气液平面是肠梗阻特有的X线表现。

.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的疝是肠管壁疝。

.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腹腔内脏器最多见的是小肠。

.腹股沟直疝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加强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直疝时膀胱进入疝囊,成为滑动性疝。

.嵌顿性内痔的临床分期是Ⅳ期。

.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适用于混合痔。

.塞药法适用于Ⅰ、Ⅱ期内痔。

11.肛周脓肿火毒炽盛证的治法为清热解毒透脓。

.膀胱结石: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并感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可缓解症状。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2.5cm的上尿路结石。

.前列腺增生症最重要的症状是进行性排尿困难。

.治疗前列腺增生脾肾气虚证应首选的方药为补中益气汤。

.雷诺现象:患者早期指(趾)由苍白、潮红继而紫绀的颜色变化,为末梢小动脉痉挛所致。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热毒证应选用的方药为四妙勇安汤。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可有肢体麻木、沉重无力、酸痛、刺痛及烧灼感,继而出现静息痛。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1.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分为前后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唇系带。

2.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呈倒置的梨形,重50~70g。前倾前屈位。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人为2:1,老年期为1:1。

.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孕激素限制子宫内膜增生,并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4.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0.5℃。临床上据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5.正常一个月经周期的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分为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6.经量——指1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为20~60mL,若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7.居经:个月一潮,亦名“季经”。

8.激经:妊娠早期仍按月有少量阴道流血,但无损于胎儿,亦称“盛胎”或“垢胎”。

9.胎膜的重要作用是维持羊膜腔的完整性,并保护胎儿。胎膜在分娩发动上有一定作用。

10.胞宫藏而不泻,月经停闭。孕妇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生理特点。

11.妊娠20周左右开始自觉有胎动。

12.子宫体与子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最初是子宫前后径变宽略饱满。

1.预产期推算从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月份减或加9,日数加7(农历日数加14)。

14.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者提示有胎儿缺氧可能。

15.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是分娩的主要动力);腹肌和膈肌的收缩力(统称腹压,是第二产程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肛提肌的收缩力。

16.假临产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而不恒定,宫缩强度并不逐渐增强,间歇时间长而不规律;宫颈管不缩短,宫口不扩张;常在夜间出现清晨消失;镇静剂能抑制假临产。

17.临产的诊断主要标志是有规律而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0秒及以上,间歇5~6分钟,并伴有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18.临产调护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19.妇科常见情志致病因素为怒思恐。

20.妊娠病的发病机理阴血亏虚、气机阻滞、脾肾虚损、冲气上逆。

21.治疗妊娠剧吐肝胃不和证应选用的方药为橘皮竹茹汤加黄连或黄连温胆汤合左金丸。

22.尿酮体是诊断妊娠剧吐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重要指标。

2.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kg而终止者。发生在妊娠12周前称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前称晚期流产。

24.胎漏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

25.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26.小产又称“半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

27.不全流产:妊娠物排出体外,部分残留宫内,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发生失血性休克。“小产”“堕胎”。

28.异位妊娠临床表现: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晕厥与休克。

29.异位妊娠经后穹隆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

0.输卵管炎症是输卵管妊娠最主要的病因。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

2.轻度子痫前期尿蛋白≥0.g/24小时或随机尿蛋白(+)。

.治疗子肿脾肾两虚证应选用的方剂为白术散合五苓散。

4.胎儿生长受限孕周未达2周者——硫酸镁保护胎儿神经系统。

5.胎儿生长受限孕周未达5周者——促胎肺成熟后再终止妊娠。

6.完全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全被胎盘覆盖。又称中央性前置胎盘。

7.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8.胎盘早剥早期表现通常以胎心率异常为首发变化。

9.胎盘早剥典型临床表现是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尤以胎盘剥离处最明显。

40.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0mL为羊水过多。

41.分娩期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

42.妊娠期合并心脏病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经常性夜间端坐呼吸、咯血、经常性胸闷、胸痛等心功能异常。

4.治疗妊娠期心脏病阳虚水泛证应选用的方剂为真武汤合五苓散。

44.妊娠期首次检查FPG≥5.1mmol/L者,可直接诊断为GDM。

45.尿路感染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可造成早产、败血症,甚至诱发急性肾衰竭,以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

46.急性肾盂肾炎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47.治疗妊娠期合并尿路感染心火偏亢证首选导赤散。

48.协调性宫缩乏力:子宫收缩节律性、对称性、极性正常,但收缩功能低下,收缩强度弱,宫腔内压力低(<15mmHg),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且无规律(<2次/10分钟)。

49.活跃期宫颈口扩张速度<0.5cm/h称为活跃期延长。

50.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可出现在子宫颈、子宫体任何部位,多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也可在胎体某一狭窄部,以胎颈、胎腰处常见。

51.子宫收缩过强禁止粗暴的宫腔操作及阴道检查,及时给予宫缩抑制剂,如哌替啶、硫酸沙丁胺醇、硫酸镁。

52.产道异常包括骨产道异常及软产道(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异常。

5.坐骨棘明显突出,棘间径估计<10cm,坐骨切迹底部<2横指,考虑为中骨盆平面狭窄。

54.胎位异常包括胎头位置异常,臀先露,肩先露,复合先露。

55.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入口前后径相一致,前囟在骶岬前,后囟在耻骨联合后,为胎头高直前位。

56.产时胎心率异常是急性胎儿窘迫的重要征象。

57.急性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产时胎心率异常、羊水胎粪污染、胎动异常、酸中毒。

58.胎动<10次/12小时为胎动减少,是胎儿缺氧的重要表现。胎动消失24小时后胎心消失。

59.胎膜早破阴道液涂片检查见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60.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mL,剖宫产时≥0mL。

61.治疗产后出血气虚证应首选升举大补汤。

62.先兆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病理缩复环、下腹部压痛、胎心率的变化及血尿。

6.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

64.产后三冲:产后败血上冲,冲心、冲胃、冲肺。

65.产后三急:产后呕吐、盗汗、泄泻,三者并见必危。

66.产后三病:产后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67.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产后2月余发病者。

68.治疗晚期产后出血血热证应首选的方药为保阴煎。

69.产褥感染症状:发热、腹痛、恶露异常、下肢静脉血栓。

70.下肢血栓静脉炎患者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下肢水肿,皮肤发白,习称“股白肿”。

71.产褥感染热入营血证,治法:清营解毒,散瘀泄热。方药:清营汤。

72.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瘀阻气逆证方药为癫狂梦醒汤加酸枣仁。

7.产后缺乳发病机制:气血化源不足,或乳汁运行受阻。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74.外阴炎症状:外阴瘙痒,或灼热,或痒痛,排尿时疼痛加剧,或阴部干涩,灼热瘙痒。

75.各种阴道炎的诊断:共同表现分泌物增多+瘙痒。

76.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呈灰黄色稀薄泡沫状,阴道黏膜点状出血。

7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分泌物呈白色凝乳状或豆渣样,阴道黏膜有白色膜状物,擦去后见充血红肿。

78.治疗子宫颈炎湿热下注证应首选龙胆泻肝汤。

79.盆腔炎性疾病临床表现:高热、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80.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81.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82.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主要是不规则子宫出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三乱”),甚至大量出血。

8.“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84.治疗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脾虚证应选用的方药为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85.治疗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湿热蕴结证应选用的方药为固经丸。

86.原发性闭经: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或年逾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尚未来潮。

87.氯米芬治疗闭经用于有一定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无排卵者。

88.治疗痛经湿热瘀阻证应选用的方药为清热调血汤。

89.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表现:月经失调,闭经,不孕,多毛,痤疮,黑棘皮症,腹部肥胖。

90.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调整月经周期可选用短效避孕药与孕激素。

91.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应选用的方剂为一贯煎。

92.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9.鳞状细胞浸润癌:占宫颈癌的75%~80%。

94.子宫肌瘤常见变性有:玻璃样变(最常见)、囊性变、红色样变、肉瘤样变、钙化。

95.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打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96.卵巢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为主。

97.卵巢肿块确诊为良性肿瘤或直径5cm以上,首选手术治疗。

98.子宫内膜癌转移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淋巴转移,晚期可血行转移。

99.诊断性刮宫是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依据。

.葡萄胎滋养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是葡萄胎最重要的组织学特征。

.葡萄胎B型超声检查:子宫腔内呈“落雪状”或“蜂窝状”影像,是完全性葡萄胎的典型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

10.分娩损伤为子宫脱垂最主要的病因。

.子宫脱垂主要病机为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提摄无力。

.氯米芬为首选促排卵药,适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和下丘脑-垂体轴反馈机制健全者。

第九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1.婴儿期是指出生后到满1周岁。

2.7-12个月小儿的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0.25。

.>2岁小儿的身长计算公式7×年龄+75。

4.幼儿认识父母面容的时间是4~5个月。

5.小儿前囟闭合的正常时间是12~18个月。

6.小儿听力发育完善是在4岁。

7.6~7个月的婴儿应会的运动是独坐。

8.小儿开始更换恒牙的年龄是6~7岁。

9.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现颈椎前凸的时间是个月。

10.小儿年龄愈小,呼吸、脉搏越快,血压愈低。

11.各期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新生儿期。

12.符合幼儿期特点的是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

1.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两脏疾病是肺脾。

14.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

15.12个月左右为最合适的断母乳时间。

16.儿科疾病的诊断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

17.婴儿每日需糖量为10~12g/kg。

18.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19.下列属于小儿正常指纹的是色泽鲜红显于风关。

20.察指纹的适用年龄是岁以内。

21.小儿腹部叩之音浊,按之有波动感,脐突,应首先考虑的是腹水。

22.小儿喜伏卧者,其病因多是乳食内积。

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常用于治疗的疾病是急性传染病。

24.幼儿的中药用药量应为成人的1/2。

25.捏脊疗法常用治疗小儿疳积、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婴儿。

26.轻度脱水时患儿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以下。

27.重度脱水时患儿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28.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唇呈樱桃红色。29.患儿,指纹淡紫,其证候是体虚有热。

0.舌苔花剥,状如地图,经久不愈。其病机是胃之气阴不足。

1.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表明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

.佝偻病的常见体征是囟门迟闭。

4.解颅的常见体征是囟门宽大。

5.蛋白质所供热量占总热量10%~15%。

6.脂肪所供热量占总热量25%~0%。

7.小儿等渗性脱水,应首选的液体是1/2张含钠液。

8.小儿低渗性脱水,应首选的液体是2/张含钠液。

9.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40.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41.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应首选的方剂为茵陈蒿汤。

42.疱疹性咽峡炎为感染柯萨奇A组病毒导致。

4.小儿肺炎最常见的细菌——肺炎球菌。

44.治疗肺炎痰热闭肺证,应首选的方剂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5.支气管哮喘之寒性哮喘的治疗首选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46.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营卫失和,邪毒留恋应首选黄芪桂枝五物汤。

47.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证应首选的方剂为银翘散。

48.病毒性心肌炎湿热侵心证应首选的方剂为葛根黄芩黄连汤。

49.鹅口疮为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

50.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的方药为清热泻脾散。

51.治疗胃炎寒邪犯胃证应首选的方药为香苏散合良附丸。

52.小儿腹泻湿热泻的治法是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5.治疗小儿泄泻阴竭阳脱证的首选方剂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54.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浮肿、少尿、血尿、高血压。

55.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眼睑。

56.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水毒内闭证的首选方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57.诊断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必要条件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58.小儿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的首选方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59.癫痫持续状态的特点是癲痫发作或反复发作0分钟。

60.癫痫之痰痫的首选方剂是涤痰汤,

61.快速控制惊厥首选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或氯硝西泮。

62.中医治疗病毒性脑炎痰瘀阻络证的首选方剂是指迷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6.病毒性脑炎痰热壅盛证的首选方为清瘟败毒饮。

64.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阴阳失衡。

65.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其病位常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66.小儿注意力缺陷障碍心脾两虚证治疗首选方为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67.治疗小儿抽动障碍肝亢风动证,首选的方剂是天麻钩藤饮。

68.口服铁剂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为促进铁的吸收,应同时服用的药物是维生素C。

69.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之脾胃虚弱证的治疗应首选方剂为参苓白术散。

70.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之肝肾阴虚证的治疗应首选方剂为左归丸。

71.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证的治疗原则是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7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位主要在心、肝、脾、肾四脏。

7.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的首选方剂是归脾汤。

74.儿童期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75.治疗儿童期糖尿病胃燥津伤证,应首选的方剂为白虎加人参汤合增液汤。

76.性早熟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是滋补肾阴,清泻相火。

77.性早熟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青春期特征即第二性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78.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受累的瓣膜为二尖瓣。

79.治疗风湿热湿热阻络证的首选方是宣痹汤。

80.过敏性紫癜典型皮疹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

81.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首选方剂是犀角地黄汤。

82.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证的首选方剂是银翘散。

8.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皮肤紫癜。

84.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

85.西医治疗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是阿司匹林。

86.小儿肥胖的诊断标准为体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的20%。

87.治疗小儿肥胖症之脾虚痰阻证的首选方是胃苓汤。

88.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之疳气证首选方剂是资生健脾丸。

89.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最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

90.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可作为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91.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脾虚肝旺证,应首选的方剂是益脾镇惊散。

92.麻疹皮疹最先消退的部位是耳后。

9.麻疹出疹与发热的关系是热甚疹出。

94.治疗麻疹邪毒闭肺证的首选方剂是麻杏石甘汤。

95.风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

96.风疹出疹首先出现的部位是面部。

97.风疹出疹期多数患儿出疹时间为发热后1~2天。

98.幼儿急疹的出疹特点是发热-5天热退疹出。

99.猩红热的舌象特点是草莓舌。

.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同一时期常可见斑、丘、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水痘,邪郁肺卫证的首选方剂是银翘散。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呈离心性分布。

10.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侵犯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

.治疗蛔虫病之蛔厥证的首选方剂是乌梅丸。

第十章针灸学

1.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2.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为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

.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4.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5.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6.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

7.章门为脏会,经属足厥阴肝经。

8.膈俞为血会,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9.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距离为5寸。

10.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辅骨下廉:阴陵泉)至内踝尖的距离为1寸。

11.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的距离为14寸。

12.尺泽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1.太渊可治疗无脉症。

14.曲池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连线的中点处。

15.迎香可治疗胆道蛔虫病。

16.天枢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7.阴陵泉可治疗腹痛、泄泻、水肿、黄疸等脾湿证。

18.血海可治疗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痒等皮外科病证。

19.少海定位: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20.膈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1.申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22.昆仑可治疗滞产。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2.至阴可治疗胎位不正,用灸法。

24.照海定位: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25.复溜可治疗盗汗、汗出不止或热病无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病证。

26.曲泽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27.风池可治疗内、外风所致的病证。

28.肩井用于治疗乳少。

29.丘墟可治疗足下垂。

0.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1.大敦可治疗疝气与少腹痛。

2.期门定位: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百会可治疗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虚下陷证。

4.水沟可治疗闪挫腰痛。

5.中极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6.膻中可治疗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7.治疗落枕可选用外劳宫。

8.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9.舒张进针法适于皮肤松弛部位针刺,如腹部。

40.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者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深刺、直刺的腧穴。

41.捻转补法: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42.艾炷灸包括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

4.瘢痕灸适应症: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44.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肿疡初起未溃等病证。

45.刺血拔罐法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

46.电针断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47.对症选穴: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又称为“经验选穴”。

48.头痛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

49.治疗厥阴头痛配以四神聪、太冲、内关。

50.面痛治疗可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51.面痛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52.治疗肾虚腰痛配以肾虚、太溪。

5.治疗痛痹配以肾俞、关元。

54.治疗中风中经络可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55.治疗中风中脏腑配以语言謇涩可取廉泉、通里、哑门。

56.治疗中风中脏腑配以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57.治疗中风中脏腑配以足外翻太溪、中封。

58.眩晕实证治疗的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59.眩晕虚证治疗的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60.眩晕痰湿中阻证治疗配以头维、中脘、丰隆。

61.面瘫治疗的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62.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配以鱼腰、申脉。

6.不寐治疗的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64.治疗不寐肝火扰神证配以行间、侠溪。

65.感冒治疗的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66.治疗风寒感冒配以风门、肺俞。

67.治疗风热感冒配以曲池、尺泽。

68.哮喘实证治疗的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69.哮喘虚证治疗的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70.呕吐治疗的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71.胃痛治疗的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72.治疗胃痛脾胃虚寒证配以关元、脾俞、胃俞。

7.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证配以胃俞、三阴交、内庭。

74.便秘治疗的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75.治疗便秘热秘配以曲池、内庭。

76.治疗便秘气秘配以太冲、中脘。

77.月经先期针灸治疗的治法:调理冲任,清热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78.月经后期针灸治疗的治法:温经散寒,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79.月经先后无定期针灸治疗的治法:调补肝肾,理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80.月经先期治疗的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81.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可配以隐白。

82.治疗月经先期实热证可配以行间。

8.月经后期治疗的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84.治疗月经后期寒凝证可配以关元、命门。

85.月经先后无定期治疗的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86.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证配以期门、太冲。

87.痛经实证治疗的主穴:中极、次髎(经验穴)、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88.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可配以关元、归来。

89.痛经虚证治疗的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十七椎。

90.崩漏实证治疗的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91.治疗崩漏实热证配以中极、阴陵泉。

92.崩漏虚证治疗的主穴: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9.绝经前后诸证治疗的主穴: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

94.遗尿治疗的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95.治疗遗尿肺脾气虚证配以:肺俞、气海、足三里。

96.瘾疹治疗的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三阴交。

97.治疗蛇串疮肝胆火盛证配以行间、太溪。

98.落枕治疗的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

99.目赤肿痛治疗的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咽喉肿痛实证治疗的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第十一章诊断学基础

1.发热5天,每天体温最高40℃,最低9℃,此热型属于--稽留热。

2.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颅内占位性头痛在早上起床时较明显。

4.头痛多在下午或傍晚出现的是--紧张性头痛。

5.三叉神经痛--颜面部发作点击样疼痛。

6.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7.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胸痛部分--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常涉至左肩背、左肩内侧达无名指及小指。

8.带状疱疹--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

9.肺梗死,胸痛的性质--突然剧烈刺痛或绞痛,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发绀。

10.腹痛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可诊断为--胃肠梗阻。

11.早期疼痛在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急性阑尾炎。

12.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隐痛或灼痛--消化性溃疡

1.腹痛伴腹胀、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见于--幽门梗阻。

14.腹痛伴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

15.犬吠样咳嗽--喉头炎症水肿或器官受压。

16.金属调咳嗽--纵膈肿瘤或支气管癌等直接压迫气管。

17.咳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18.我国最常见的咯血原因--肺结核。

19.中等咯血的日咯血量---mL。

20.吸气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三凹征。

21.心源性呼吸困难三种表现形式--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2.库斯莫尔呼吸--呼吸深大而规则,可伴有鼾声。

2.肾源性水肿,常先出现的部位--眼睑。

24.心源性水肿特点--下垂性水肿。

25.水肿伴肝掌、蜘蛛痣--肝源性水肿。

26.喷射性呕吐多见于颅内高压。

27.幽门梗阻--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并含有腐酵气味。

28.低位肠梗阻--呕吐物有粪臭味。

29.上消化道出血前四位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及胃癌。

0.出现黑便的呕血出血量--60mL以上。

1.呕血伴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消化性溃疡。

2.溶血性黄疸的主要特点--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阻塞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

4.浅昏迷的主要临床特点--意识大部分丧失。

5.昏睡的主要临床表现--对强烈疼痛刺激可唤醒

6.主诉--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7.个人史--①社会经历。②职业和工作条件。③习惯与嗜好。④冶游史。

8.既往史--以往健康状况的评价、外伤手术、接种及过敏史、患过何种疾病。

9.级高血压(重度)的血压水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

40.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41.面具面容见于帕金森、脑炎

42.强迫坐位提示心肺功能不全。

4.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病变、酒精中毒等。

44.皮下出血小于2mm称为瘀点,~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

45.病理性双侧瞳孔缩小,可见于有机磷中毒。

46.扁桃体Ⅱ度肿大--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Ⅱ度与Ⅲ度之间。

47.胸腹壁静脉血流方向自上向下,流入下腔静脉,见于上腔静脉梗阻

48.乳腺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为乳腺癌的特征。

49.正常肺下界移动度为6-8㎝。

50.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cm处,搏动范围约2~2.5cm。

51.胸骨右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见于主动脉瓣狭窄。

52.浊音区外形呈梨形,为二尖瓣型心脏——二尖瓣狭窄

5.心尖区舒张晚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

54.库瓦济埃征阳性可见于胰头癌。

55.墨菲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56.肠鸣音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57.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游离液体量至少是0mL。

58.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听诊仍可出现振水音,可见于胃扩张、幽门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

59.缺铁性贫血常见的体征是匙状甲。

60.查体出现“三偏”征,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内囊。

61.中腹壁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胸髓9~10节段。

62.泪滴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骨髓纤维化。

6.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常见疾病是缺铁性贫血。

64.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血常规检查增多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65.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66.A/G比值倒置表示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67.HBV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也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68.抗HAV-IgG阳性一般在感染HAV周后出现在血清中,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

69.尿β2MG测定可反映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70.CK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71.测定双链DNA抗体对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2.下列对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意义的指标是AFP。

7.慢性肾衰竭见低比重尿。

74.细菌性痢疾以黏液脓样或脓血便为主。

75.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大于0ml。

76.漏出液的细胞总数为<×/L。

77.ST段弓背样抬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78.T波高耸见于心肌梗死早期和高血钾。

79.“肺型P波”见于右房肥大。

80.前间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的导联是V1-V。

8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①窦性P波后均有QRS波群。②P-R间期≥0.21s。

82.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8.X线钡餐见到龛影,提示的疾病是消化性溃疡。

第十二章药理学

1.药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2.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残留的生物效应是指后遗效应。

4.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药热、皮疹、哮喘、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

5.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6.药物的首过消除发生在口服给药之后。

7.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8.注射给药的特点是吸收迅速而完全。

9.舌下给药吸收较快,经舌下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首过消除。

10.药物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11.药物转化的意义是灭活、活化。

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

1.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吸收。

14.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脂溶性高、分子量较小。

15.反映药物安全性的参数是治疗指数。

16.反映药物量效变化速度的是曲线的斜率。

17.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是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18.完全激动药的特点是亲和力及内在活性均较强。

19.毛果芸香碱的主要适应证是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等。

20.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包括:(1)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2)促进腺体分泌;()兴奋平滑肌。

21.毛果芸香碱属于M受体兴奋药。

22.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是兴奋骨骼肌、兴奋平滑肌。

2.重症肌无力病人应选用新斯的明。

24.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作用最强。

25.新斯的明应用:重症肌无力;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过量的解救。

26.过量时可引起“胆碱能危象”的药物是新斯的明。

27.全身给药用于阿托品中毒抢救的药物是毛果芸香碱。

28.氯解磷定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29.阿托品可治疗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毒蕈碱样症状。

0.氯解磷定的作用是复活胆碱酯酶。

1.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麻痹。

2.碘解磷定为最早应用的AchE复活药,不良反应较多,作用较弱。

.有机磷酸酯类严重中毒的症状是M、N样症状加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有机磷酸酯类轻度中毒的症状是以M样症状为主。

5.氯解磷定对敌百虫、敌敌畏中毒的疗效稍差;对乐果中毒无效。

6.阿托品用于麻醉前给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7.阿托品的作用:(1)松弛平滑肌。(2)抑制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4)兴奋心脏、扩张小血管。(5)兴奋中枢。

8.临床中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阿托品。

9.用于帕金森病、晕动病的抗胆碱药是东莨菪碱。

40.山莨菪碱适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感染性休克、头痛、眩晕症。

41.后马托品用于一般眼科检查、验光。

42.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妊娠呕吐的药物是丙胺太林。

4.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血压下降。

44.对药物中毒致低血压可用去甲肾上腺素。

45.去甲肾上腺素对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的作用是接兴奋α受体,对β1受体作用较弱。

46.肾上腺素应用于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47.肾上腺素使用过量时,易致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48.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

49.以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为强烈的药物是肾上腺素。

50.主要兴奋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是异丙肾上腺素。

51.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包括:①支气管哮喘;②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心脏骤停(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

52.多巴胺应用于①各种休克,尤其是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休克;②急性肾衰。

5.酚妥拉明治疗休克常与去甲肾上腺素。

54.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宜选用酚妥拉明。

55.苯妥拉明的作用是①舒张血管、兴奋心脏;②增加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

56.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压、充血性心律衰竭、甲亢、偏头痛、青光眼。

57.β受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有:心功能不全、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58.β受体阻滞作用包括:①抑制心脏;②收缩支气管;③减慢代谢;④抑制肾素释放。

59.属于短效类的α受体阻滞药是酚妥拉明。

60.属于长效类的α受体阻滞药是酚苄明。

61.用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β受体阻滞药是普萘洛尔。

62.可产生“宿醉”现象的药物是地西泮。

6.地西泮过量中毒时的特效拮抗药是氟马西尼。

64.苯二氮?类中属于短效类的镇静催眠药物有:三唑仑、奥沙西泮。

65.苯二氮?类中属于长效类的镇静催眠药物有:地西泮、氟西泮。

66.苯二氮?类中属于中效类的镇静催眠药物有: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

67.地西泮类药物的优点包括:①对REMS影响较小,停药后“反跳”现象较轻。②安全范围大,加大剂量不引起全身麻醉作用。③无肝药酶诱导作用。④无明显后遗效应。

68.地西泮的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中枢性肌松弛。

69.癲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苯妥英钠。

70.卡马西平除了用于治疗癫痫外,还可用于外周神经痛。

71.苯妥英钠的应用:①大发作;②外周神经痛(三叉、舌咽、坐骨);③室性心律失常。

72.治疗失神小发作的首选药是乙琥胺。

7.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是地西泮。

74.治疗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应选用的药物是卡马西平。

75.中枢抑制作用明显的药物是苯巴比妥。

76.氯丙嗪的不良反应:①一般反应:嗜睡、视物模糊、口干、心悸、震颤。②椎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③内分泌:乳房肿大及泌乳、排卵延迟、闭经。

77.可用于强迫症和贪食症的抗抑郁药是氟西汀。

78.“冬眠合剂”是指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79.氯丙嗪的应用:(1)精神分裂症;(2)呕吐,顽固性呃逆,对晕动性呕吐无效;()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

80.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是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81.丙嗪的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82.能同时阻断组胺受体、M受体及α1受体的药物是丙咪嗪。

8.左旋多巴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

84.左旋多巴用于帕金森病、急性肝功能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

85.辅助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辅助药是卡比多巴。

86.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部位是黑质-纹状体。

87.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88.吗啡的中枢作用是①镇痛、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缩瞳;恶心呕吐。

89.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呼吸麻痹。

90.吗啡的外周作用: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减慢胃排空,引起便秘;②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增高;③收缩膀胱括约肌。

91.吗啡治疗胆绞痛和肾绞痛需加用解痉剂,如阿托品等。

92.用于吗啡成瘾替代治疗的药物是美沙酮。

9.可代替吗啡用于剧痛和心源性哮喘的药物是哌替啶。

94.止泻效果明显的药物是吗啡。

95.吗啡急性中毒的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麻痹致死、血压降低。

96.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瑞夷综合征。

97.阿司匹林的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

98.超量服用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肝损坏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

99.吗啡和阿司匹林共有的不良反应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首选药物是阿司匹林。

.异丙嗪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组胺作用、止吐作用、抗晕动症、镇静催眠作用。

.第一代H1受体阻滞药中枢抑制作用强,尤其是异丙嗪和苯海拉明等。

10.第二代H1受体阻滞药阿司咪唑无中枢抑制作用。

.H2受体阻滞药用于①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出血,特别是胃肠黏膜糜烂引起的出血。②胃酸分泌过多症。

.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髄袢升支粗段,常用药物是呋塞米。

.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近曲小管近端。常用药为氢氯噻嗪。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特点是迅速、强大而短暂。

.呋塞米利尿作用的机制是抑制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

.呋塞米的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2)耳毒性。()胃肠道反应。(4)高尿酸血症。

.呋塞米的临床应用有:①严重水肿(肺、脑水肿);②急慢性肾衰竭;③药物中毒;④高血钾症和高血钙症。

.痛风患者的慎用药为氢氯噻嗪。

.能治疗尿崩症的是氢氯噻嗪。

11.用于脑水肿最安全有效的药物是甘露醇。

.脱水药的代表药物为甘露醇,应用:(1)脑水肿及青光眼。(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减轻肾间质水肿。

.螺内酯利尿作用的机制是拮抗醛固酮的作用。

.卡托普利降压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AngⅡ减少。

.普萘洛尔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

.硝苯地平降血压,尤其适用于低肾素性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应选用药物硝普钠。

.可用于吗啡类成瘾者戒毒的药物是可乐定。

.利血平降压的特点是缓慢而持久,不单独使用,常与其他降压药一起合用。

.胃溃疡合并高血压宜服用可乐定。

12.硝普钠的临床应用:高血压急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全麻。

.禁用于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降压药是利血平。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属于β受体阻滞剂。

.易出现首剂效应的药物是哌唑嗪。

.可引起高血钾、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的药物是卡托普利。

.大剂量应用可致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是肼屈嗪。

.高血压伴心绞痛选用硝苯地平。

10.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是利多卡因。

11.治疗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最佳药物是苯妥英钠。

12.可加重变异型心绞痛的药物是普萘洛尔。

1.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药是普萘洛尔。

14.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使用维拉帕米。

15.用于治疗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胺碘酮。

16.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并发心律失常者的药物是维拉帕米。

17.强心苷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心室颤动。

18.强心苷中毒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胃肠道反应。

19.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正性肌力作用。

.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理依据是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强心苷中毒心脏反应中最多且早见的不反应是室性早搏。

.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重症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是补钾+苯妥英钠。

14.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的首选药是硝酸甘油。

.用硝酸甘油控制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常用给药方法是舌下含服。

.变异型心绞痛,不宜使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是普萘洛尔。

.变异型心绞痛治疗首选硝苯地平。

.适用于伴有心衰或支气管哮喘的抗心绞痛药物是哌克昔林。

.叶酸可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炎、神经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

.铁制剂临床用于生长发育期需求增加和慢性失血而引起的贫血。

.大剂量可用于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的解救的药物是维生素K1。

15.香豆素类用药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维生素K1对抗。

.对抗肝素用药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的药物是硫酸鱼精蛋白。

.肝素抗凝作用:①抗凝体内外均有效,延长凝血酶原时间;②抗血栓。

.香豆素类抗凝药(华法林)临床应用:①血栓性疾病;②心脏手术;③心梗的辅助药。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肝素。

.尿激酶除了治疗栓塞性疾病之外,尿激酶还可用于治疗眼部炎症、外伤性组织水肿、血肿等。

.链激酶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是由于能启动纤溶酶原。

.双嘧达莫药理作用是抗血栓形成,扩张冠脉。

.与ADP受体结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氯吡格雷。

.抗酸药的常用制剂有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三硅酸镁、氢氧化铝、碳酸钙。

16.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首选的药物是雷尼替丁。

.外周性镇咳药常用药物有:苯佐那酯;那可丁;苯丙哌林。

.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尤其是其他药物无效者、胸膜炎干咳伴胸痛者,应首选的药物是可待因。

.镇咳、局麻及轻度阿托品样作用,用于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干咳、阵咳,尤其是小儿百日咳的药物是喷托维林。

.沙丁胺醇的作用特点是强、中效,支气管扩张明显。

.糖皮质激素用于气道扩张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慢性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哮喘和哮喘持续状态。

.仅用于预防过敏性哮喘发作的药物是色甘酸钠。

.目前治疗哮喘的最有效的抗炎抗过敏药是糖皮质激素.

.硫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发应、消化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治疗甲状腺危象的首选药物是丙基硫氧嘧啶。

17.常用的胰岛素给药方法是皮下注射。

.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药物应选用正规胰岛素。

.磺酰脲类药物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其作用是①降血糖;②抗利尿;③影响凝血功能。

.可造成乳酸血症的降血糖药是二甲双胍。

.适用于肥胖性、饮食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是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于①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②尿崩症。

.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的首选药为环丙沙星。

.治疗对沙门菌引起的伤寒或副伤寒,其首选药物是氟喹诺酮或头孢曲松。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与万古霉素合用,首选用于治疗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18.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①泌尿系统损害。②过敏反应。③血液系统反应。④肝损害。⑤恶心、呕吐。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硝唑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的是消化道反应。

.甲硝唑是治疗各种厌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

.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有特效的药物是羧苄西林。

.临床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G。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首选青霉素G。

.治疗梅毒、回归热应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G。

.青霉素G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时可引起赫氏反应。

.可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半合成青霉素是苯唑西林。

19.抢救青霉素G过敏性休克首选的药物是肾上腺素。

.头孢他啶是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的抗生素。

.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的首选药物是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治疗伤寒杆菌、副流感杆菌应首选氯霉素。

.口服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和肠道术前准备的药物是庆大霉素。

.两性霉素B静滴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的药物是氟胞嘧啶。

.治疗单纯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是阿昔洛韦。

第十三章传染病学

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传染性。

2.感染可分为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隐性感染。

4.感染过程的表现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5.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免疫检查。

6.病原体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8.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9.母婴传播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引起的传播;④哺乳传播。

10.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11.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12.传染病的确诊依据是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

14.发热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15.流行病学资料内容:①传染病的地区分布;②传染病的时间分布;③传染病的人群分布。

16.甲类传染病属强制管理传染病,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等按甲类传染病报告和管理。

17.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四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器,恢复期。

18.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19.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

20.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性传播。

21.细胞免疫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22.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潜伏期不同,甲肝2~6周;乙肝1~6个月;丙肝2周~6个月;丁肝4~20周;戊肝2~9周。

2.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

24.有明显出血倾向的肝炎是重型肝炎。

25.HBsAg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

26.抗-HBs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唯一保护性抗体。

27.HBeAg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

28.抗-HAVIgM出现较早,为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常用而简便的可靠指标。

29.凝血酶原活动度≤40%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肯定界限,为重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0.肝活检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

1.黄疸型肝炎可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期经过,病程不超过6个月。

2.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是抗病毒治疗。

.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和M1抗原性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

4.流感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发病日内。

5.流感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6.流感的治疗原则是①隔离患者;②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③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④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

7.抗感染药物奥司他韦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神经氨酸酶。

8.肺炎型流感最常见的人群是2岁以下的小儿、老人、孕妇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

40.鉴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依据是病原学检查。

4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严重者呈“白肺”。

42.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

4.HIV主要侵犯的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

44.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46.HIV主要侵犯机体的部位是免疫系统。

47.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

48.AIDS患者肺部继发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是肺孢子菌。

49.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50.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①呼吸道传播。②消化道传播。③接触传播。④垂直传播。⑤虫媒传播。

51.流行性出血热伤害最严重的部位是肾。

52.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5.流行性出血热三红三痛见于发热期。

54.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的诊断依据是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55.流行性出血热的三大主症是发热、出血、肾损害。

56.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少搬动(“三早一少”)。

57.狂犬病麻痹的典型表现是肢体瘫痪。

58.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1-个月。

59.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见。

60.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头痛。

61.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62.乙脑的传播途径是蚊虫叮咬。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是革兰阴性球菌。

6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内毒素。

65.流脑普通型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前驱期。

66.流脑败血症期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

67.明确诊断流脑的重要方法是脑脊液检查。

68.普通型流脑治疗首选的抗生素是青霉素。

69.流脑潜伏期1~7日,一般为2~日。

70.目前我国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是A群。

71.伤寒杆菌菌体裂解产生的毒素是内毒素。

72.伤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小肠下段。

7.伤寒第二次菌血症的时间发生在第2~周。

74.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75.治疗伤寒应首选的药物是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等)。

76.确诊伤寒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是血培养。

77.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78.细菌性痢疾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

79.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

80.成人急性菌痢抗生素首选氟喹诺酮类。

81.确诊菌痢的主要依据是粪便培养出志贺菌。

82.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粪便常规。

8.菌痢急性期肠黏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84.霍乱大流行最重要的传播形式是水源污染。

85.导致霍乱特征性剧烈水样腹泻的是肠毒素。

86.霍乱感染的部位为小肠。

87.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肾衰竭。

88.霍乱治疗的关键环节是补液治疗。

89.霍乱补液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90.霍乱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91.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先泻后吐。

92.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

9.结核病诊断的“金指标”是痰分离培养检出结核杆菌。

94.肺结核的病理改变为:渗出性改变,增生性改变,干酪样坏死。

95.布鲁菌属至少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

96.布鲁菌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

97.布鲁菌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病程6个月以内为急性感染,超过6个月则为慢性感染。

98.伤寒肠穿孔的易发部位是回肠末段。

99.布鲁菌病发热的典型热型是波状热。

.伤寒发热的典型热型是稽留热。

.霍乱患者的大便性状为水样便。

.灭菌法可以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的一切微生物。

10.使用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方法是高效消毒法。

.应用最早、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物理消毒法是热力消毒法。

.煮沸消毒主要适用于食物、器皿、衣物及金属器械等。

.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也可杀灭细菌芽孢的物理消毒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隔离期是根据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确定的。

.医院感染有:①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②呼吸机相关肺炎;③尿管相关尿路感染;④手术部位感染。

.终末消毒包括:①患者的终末处理;②病室单位的终末处理。

第十四章医学伦理学

1.医德是医务人员处理患者、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2.医学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包括:医德意识现象、医德规范现象和医德活动现象。

.医学道德规范体系包括:医德的原则、规范、范畴。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美国人恩格尔提出的。

5.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的中国近代医家是林巧稚。

6.提出的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成为中国传统医德的重要内容,并为后世医家行为的规范的医家和著作是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中国古代医家是张仲景。

8.钟南山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9.生命质量的标准包括主要质量、根本质量和操作质量。

10.判断生命价值高低或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外在价值。

11.生命价值论是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统一的理论。

12.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①尊重病人的生命;②尊重病人的人格;③尊重病人的权利。

1.生命神圣伦指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14.医德品质的内容包括仁爱、严谨、诚挚、公正、奉献。

15.医德品质是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的统一。

16.医学道义论强调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病人,理解病人的疾苦,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治是医务人员应承担的社会道义。

17.医学道德原则包括尊重、无伤、公正。

18.医务人员的情感有三个特点:医学职业的特殊性、理智性、纯洁性。

19.医务人员的感情内容包括:①同情感;②责任感;③事业感。

20.医学道德良心是医务人员道德情感的深化,是医务人员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21.医学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死扶伤、忠于医业,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一视同仁、平等待患,慎言守密、礼貌待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互学互尊、团结协作。

22.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是医患关系。

2.医患关系的模式有: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24.患者沟通的原则包括:1.尊重原则;2.自律原则;.科学原则。

25.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原则:1.以患者利益为本;2.尊重患者权利;.一视同仁。

26.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有:1.认真、仔细地倾听;2.有针对性地说明。.在沟通中深入分析、及时判断。

27.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2.有利于医务人员成才。

28.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1.互相尊重。2.互相支持。.互相监督。4.互相学习。

29.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包括:①最优化原则。②知情同意原则。③保密原则。④生命价值原则。

0.最普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最优化原则。

1.生命价值原则是医疗行为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

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①全面系统,认真细致;②关心体贴,减少痛苦;③尊重病人,心正无私。

.中医四诊的道德要求是:①安神定志;②实事求是。

4.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原则:1.尊重原则。2.知情同意原则。.安全和有效原则。

5.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1.对症下药,剂量安全。2.合理配伍,细致观察。.节约费用,公正分配。

6.基因诊断结果属于个人所有,禁止公布。

7.医学科研道德基本要求是①实事求是,真诚协作;②严肃的治学态度,严格的工作作风,严密的科学手段。

8.人体实验的道德原则包括:①知情同意原则。②维护病人利益原则。③医学目的原则。④伦理审查与科学审查统一原则。

9.人体试验中应放在首位的是受试者利益。

40.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有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

41.医学道德的评价的方式有:1.内心信念;2.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42.医德评价的重要方式是内心信念。

4.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是社会舆论。

44.评价和衡量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及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疗效标准。

45.医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内心信念。

46.医德修养通过医务人员的情操、举止、语言、品行表现。

47.主张科技必须考虑公共利益的是生命伦理学《吉汉宣言》。

48.涉及人类受试者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是《赫尔辛基宣言》。

49.医德修养得到根本途径是医疗实践。

50.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医德教育。

第十五章卫生法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母法。

2.《宪法》是制定卫生法的重要依据。

.我国制定颁布基本法律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卫生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而高于地方性法规。

5.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卫生行政法规。

6.卫生标准是指以技术标准形式发布的与卫生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7.卫生法的基本原则是卫生保护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公平原则、保护社会健康原则、患者自主原则。

8.卫生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

9.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也叫法律形式。

10.卫生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时刻将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放在首位。

11.我国卫生法的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1.维护社会卫生秩序;2.保障公共卫生利益;.规范卫生行政行为。

12.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1.卫生法涉及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是赔偿损失。

14.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15.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共同的方式是警告。

16.卫生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17.卫生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卫生法的行为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8.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有关许可证等。

19.行政处分的种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形式。

20.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

21.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目的是检验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学实践必需的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

22.受理申请医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除执业医师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0日内准予注册,并发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书。

2.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査,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

24.对危急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25.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吊销执业证书;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6.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2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③变质的药品;④药品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岀规定范围。

28.特殊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国家对其室性特殊管理。

29.《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

0.《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日用量。

2.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是1年。

.医疗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是2年。

4.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是年。

5.《药品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处方药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体发布。

6.制定《药品管理法》的目的包括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7.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8.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9.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40.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4.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5.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46.《传染病防治法》讲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47.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鼠疫、霍乱。

48.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49.为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医疗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当相互配合。

50.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具体办法的制定是由国务院制定。

51.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55.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

5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5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5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中,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59.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60.医疗纠纷处理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61.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双方自愿协商;②申请人民调解;③申请行政调解;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62.因紧急抢救未能及时填写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6.卫生主管部门作出是否受理行政调解的时限是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

64.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65.预防医疗纠纷,患者应当遵守医疗秩序和医疗机构有关就诊、治疗、检查的规定,如实提供与病情有关的信息,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

66.《中医药条例》制定的目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

6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的日期是7年7月1日。

68.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

69.医疗机构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审查批准,不得发布。

70.医院、妇幼保健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

71.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7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

7.管理人员指在医疗机构及其内设各部门、科室从事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管理工作的人员。

74.药学技术人员行为规范:第三十六条:认真履行处方审核调配职责,坚持查对制度,不得对处方所列药品擅自更改或代用。

75.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坚持的宗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

76.技术人员行为规范第三十三条:指导和帮助患者配合检查,耐心帮助患者查询结果,对接触传染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的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并给予必要的防护。

77.护士行为规范第二十八条:竭诚协助医生诊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及时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78.《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目的的: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医患关系,提高公民健康水平。

79.医疗卫生事业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

80.《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自0年6月1日起施行。

81.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82.医疗机构依法取得执业许可证。禁止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8.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

84.医疗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85.国家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职工互助医疗和医疗慈善服务等为补充、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01

“0天”通关大讲堂

专业教育、名师辅导

高分不是梦!

02

医师历年真题精讲班

每年实践技能考完推出

主要针对基础相对薄弱、想一次通关的考生

0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点强化班

针对所有科目的知识点、常考点、必考点

及重难点进行全面讲解

深入剖析医学人文、公共卫生、全科医疗全部考点。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授课老师

将重难点通俗化、生活化,

授课中讲练结合,确保考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04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点冲刺班

考生冲刺阶段必备课程

预测命题方向、传授应试技巧

长按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tmgc.com/wadzz/15444.html

 


当前时间: